心理健康

家长如何走进中学生的心灵

2020-02-23 02:24:36 风云 199

家长如何走进中学生的心灵

李维

中学生的年龄集中在1218岁之间,这一年龄阶段大体相当于少年期和青春初期,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,这一阶段的中学生面临着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冲突,也体会自我概念的困扰。此时的学生处于“疾风暴雨”的阶段,会产生所谓的青春期综合症,学生情绪很不稳定,当他人,特别是父母没有满足自己的某些愿望时,容易情绪爆发,引发各种冲突。

中学生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,家庭教育、社会教育、学校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,相互影响,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发展。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,家庭教育是教育工程的起点与基础。然而,在当今的家庭教育中,家长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,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十分缺乏,即使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问题,也不知道如何着手,更谈不上重视和指导,所以在此给家长们一些如何走进中学生心灵的建议。

一、     物质满足不是最好的,多给与孩子精神关心

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美国十九世纪第一个亿万富翁。但是洛克菲勒每个月才给儿子几美元的零花钱。有人问他:“你这么多钱,为什么还要如此吝啬?”洛克勒菲回答说:“这不是吝啬,而是责任。我之所以这样做,是要让他从小就知道,钱来之不易。只有养成节俭的习惯,长大后才能有所作为。”

然而,在当今中国的家庭环境中,大部分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洛克菲勒的教养方式大相径庭。家长宁愿自己吃不好,穿不好,也要给自己孩子吃最好的,用最好的,在孩子的衣食住行上倾尽全力,只是为了自己孩子在学校不落后于其他同学,不被其他人嘲笑或看不起。家长认为已经把自己最好的给了孩子,是对孩子最好的爱。而孩子把家长的物质给与当成一种理所当然,仍然觉得家长不够关心他。其实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,家长自以为的最好的物质生活,仅仅只是满足了孩子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,忽视了孩子高层次的需要-归属和爱的需要。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,却忽略了他们的精神需要。其实每个孩子所需要的不多,他们希望家长多点时间关注他。

还有些家长会发现学生放学或放假在家,要么就是看电视,要么就是玩手机,玩电脑。当家长催促学生去写作业,学生就会立刻反驳说:“作业已经写完,没事干”。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,一些全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正在极大地冲击着中学生,而且以惊人的力量和速度改变着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。家长不要让电视,电脑,手机等占据孩子的思想和欲望,无论多忙,都应该抽点时间和孩子聊聊天,知道孩子的心情,了解孩子的喜好。比如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,和同学的关系怎么样;或者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外出游玩,让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。其实并不是给的零花钱越多,家长对孩子的爱越深,而是你给愿意花时间多了解一点孩子,多给孩子一点陪伴,这样孩子才会觉得你是真的爱他的。

二、     放低姿态,注意和孩子沟通的艺术

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中学生被家长教育的时候,家长在训他,孩子就这样子,“你讲好了。差不多了讲好了吧?我可以写作业了吧?”他根本不会听你讲的。为什么?因为你不了解他话语权要求很高,你没有给他平等的对话。

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一座桥梁,是思想与情感的传递和反馈过程。现实生活中,孩子和家长的沟通总是沉浸在一种矛盾里。孩子有时候愿意和家长沟通,但是往往父母在沟通的过程里表现为霸道统治者形象,强硬干涉孩子的想法,直接训斥他们认为的或与他们观念不符的错误思想和不当行为,长期以往,孩子想要和家长沟通的欲望也就荡然无存。

有这么一个故事:一次晚饭后,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,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。突然,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,然后一片沉寂。儿子望着他父亲,说道:“一定是妈妈打碎的。”“你怎么知道?”“她没有骂人。”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: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,以致往往是责人以严,待己以宽。强势教育忽略孩子的教育方法,无视他们的兴趣爱好;强迫孩子重复他们的老路,不给他们自己选择的权利;用暴力的方式对待孩子,忽略孩子的感受。

如果家长想要和孩子建立双向沟通的交流关系,就应该改变父母说教,孩子被动接受的角色模式。家长应该放低自己的姿态,和孩子平等地进行交流,不能强行控制孩子的思想和行为。在沟通的过程中,家长要做到和孩子互相尊重,互相关怀,互相理解,互相接纳,把教育的目的隐藏在沟通的过程里,给孩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和爱。

三、     多倾听孩子的心声,不强加自己的愿望

应该有家长或多或少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“你看现在我这样子,就是没有好好读书,你要好好读书,弥补我当年没有上大学的愿望”“我小时候穷,想学什么没得学,现在有条件让你学,你却不珍惜”等。家长们通常对孩子都有很高的期望,希望他们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,或是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愿望。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和希冀没有错,但是家长过度将自己以前身处的环境和过时的想法投射到孩子身上,忽视了现在的环境和过去不一样了,而且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他们有自己爱好和特长,有自己的理想和愿望。家长的那些期望也不一定适合现在的孩子。

著名的音乐家傅聪曾回忆说:“我的父亲不仅仅是我的父亲,还是我的知心朋友。除了文学音乐,我父亲也很喜欢美术,记得家里有很多美术作品。长期受这种文化熏陶,我也很自然地喜欢美术音乐,我12岁才开始学钢琴,学了两年又放弃,直到17岁,又开始学。这期间都是我的意愿,父亲没有非让我学钢琴或绘画。父亲总能像朋友一样,尊重我的兴趣和爱好。”其实,傅聪的成功,离不开父亲对他兴趣爱好得尊重与支持。

如果想要成为一个成功孩子的家长,就应该收回强加给孩子的“美好”愿望,多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,多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,尽可能地从孩子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,考虑社会的需要,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性格,引导孩子制定人生理想。

四、     给孩子言传身教,树立榜样的作用

俗话说“孩子是父母的影子”。这句话很有哲理性,既说明父母影响孩子,又说明子女言行是父母言为的反映。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,父母的一言一行,一举一动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。孩子的价值观念,行为习惯,情感模式或多或少都带有其父母的印记。

有一个初一的学生是家里的独生子。这个学生可谓“三千宠爱于一身”,在家很受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的娇惯和宠爱。有一次,老师对孩子说:“来给老师鞠躬。”这个孩子由于被爷爷娇惯,他始终不会鞠躬。母亲给他做样子,一连鞠了五次,他都“岿然不动”,他母亲着急上班就走了。走到学校大门口,感觉这个机会不应该错过,否则以后更难教了,就立刻打了电话给孩子的父亲,让他马上过来。父亲过来后,就一直站在孩子的面前给老师鞠躬,不知道鞠了多少个,孩子最后“哇”的一声哭出来了。小孩一哭说明他心中惭愧,躬就鞠下去了。夫妻两个不简单,用身教教育小孩。

孩子有自己的想法,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父母可以树立权威,但是不能强制孩子去做他们自以为正确的事。很多时候放松心情,引导孩子自己去选择他们想要的生活方式,这也许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,也会让孩子有更好的未来。

家长们应该有听过《曾子杀彘》的故事: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,她的儿子边跟着边哭,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:“你回去,等我回家后为你杀头猪。”曾子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,曾子就要抓住一头猪把它杀了,妻子制止他说:“刚才只不过是与小孩儿闹着玩罢了。”曾子说:“小孩子是不能和他着玩儿的,小孩子是不懂事的,是要靠父母而逐步学习的。如今你欺骗他,是教会他欺骗。母亲欺骗儿子,做儿子的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。这不是好的教育方式”于是妻子把猪杀了。

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方式。家长在孩子面前要诚信,许诺孩子办的事,要努力完成,如果不能实现,一定要向孩子说明实际情况,不推卸责任。反之,如果父母许诺孩子的事,总是出尔反尔,那么以后家长给孩子再多的口头教导也不会起任何作用,因为家长在孩子心中已经是一个失信的人。

此外,家长许多不好的言语和行为都会在生活中无意中暴露出来,比如孩子考试不好或犯了错,家长就训斥,并且说粗话,甚至对孩子大打出手。久而久之,性格倔强的孩子可能会和家长产生对立的情绪,并且行为变得粗野,性格变得暴躁;而性格懦弱的孩子则可能会对家长产生恐惧的心理,学会欺骗和撒谎。有心理学家说,天生缺陷或成绩不好的孩子,他们的内心更加敏感脆弱。因此,父母应该对他们更加宽容,鼓励并帮助他们战胜那些缺陷和不足给生活与学习带来的困难。

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:“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,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,才能打到心得深处。”作为家长,应该时时刻刻做有心人,从心出发,多关心孩子,多鼓励孩子,多信任孩子,多和孩子沟通,多倾听孩子的心声,多给孩子树立正面的榜样,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,塑造他们美好的内心世界。


首页
校园新闻
教师园地
联系